最早是二次印刷叠栅工艺,是真正的高难度,要对位要印刷部变形,也只有在线宽比较宽的时代存在了一段时间,当细线到30以内就没存在必要了。 差不多同时甚至更早就是塞利士的金属丝加浆料的叠栅工艺,这个一样在后续线宽收窄后就没存在必要意义了。至于同样存在的生产效率绷丝难度工艺良率等都不是根本逻辑了。 接着是激光转印,钢板印刷,以色列的膜转印,特温特大学的丝印,后两者是真正把细线推进到10微米及以下量级了。据说韩华尝试了丝印,三角刀锋线形就是时创那个三角金属丝的形状,但只有10微米宽。 过去无数次讲过了,丝网印刷要做的是追求自己的极限,你印到10微米,5微米那其他技术就没任何存在的前提了。结果自己找不到前提,让别人眼花缭乱的工艺扰乱了视线,搅乱了内心,在那左右飘忽的猜测! 印刷本身没有极限,材料本身也没极限,需要的是不断深入再深入。当线形来到10微米以下,更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变化。这方面东洋的马尔文教授一直坚持全铝浆体系,用激光开孔形式,用铝和硅共函数匹配及合金结做接触,效率追到目前0.6以内。但囿于铝粉制备技术限制,其线宽仍是银的两倍,这限制了其效率的提高。 这次新南威尔士也算独出心裁吧,提出了银做种子层,也是间隔式的,用铝做细栅导线,这是前面讨论叠栅镍种子层加低温铜浆的另一种贱金属实现形式。这段主要在铜结果把铝有些淡忘了,看到新南威尔士的思路,发现这铝是更便宜的存在。 他的思路是现有工艺改动最小的,即银间隔印刷做种子层,而铝做导线一起共烧即可,免除了镍加铜的多步工艺。看到这个形式,想起当年二次印刷,实际底下那层当时就应该间隔开来,可以稍微宽些,这样上面印刷对位就很简单,同时还更节省银子。 这些现在看来一眼就可知,在当年却是打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存在,也是认识的必然。 相对新南威尔士的解法前面帖子提了米国NERL的铜浆解法。其用铜加神秘的MO氧化物实现了空气烧结,虽然讳莫如深,但可以肯定就是铝的化合物,因为只有铝的还原特性可以保证铜在空气中烧结的。但其效率却不能和新南威尔士这个思路相比的。 但不管怎样,国外实验室总是有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这是他们骨髓里就深植的认知。即一定要做有所创新有所思考的东西,而不是第一时间模仿跟进,那怕那个创新有时看来是很能得番茄的。 离真正有意识创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当然有Ai这个慧眼如炬言出法随的事物后可能会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