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4月13号下午,澳大利亚的悉尼购物中心有人持刀袭击,六人死,凶手已被警察击毙。 现在的网络很发达,这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 ![]() 但真相总是一点一点被披露的,而披露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网上舆情。 而网上舆情总是扭曲着真相,真相则艰难地沉沉浮浮,不知道要到哪一天才会河晏海清。 ![]() 先来看迄今为止我们可以了解到的真相。 ![]() 据报道,袭击者40岁,男性,名叫Joel Cauchi乔尔·考奇。他的职业是陪同服务,男女都陪,网上至今还有他为自己做的广告。他有精神病史和治疗记录。 被他杀害的六人中,五名是女性,一名男性是商场保安,可以推测,他就是冲着女性而去的。 ![]() 这名保安来自巴基斯坦,30岁,叫Faraz Ahmed Tahir。 他来此上班还不到一周,开始一直是上夜班,13日礼拜六,是他上的第一个白班。 ![]() 其他五名女性分别是,55岁的Pikria Darchia,是一位来自格鲁吉亚的艺术家。 47岁的Jade Young,从事建筑保护,是一位有两个女孩的母亲。 ![]() 其他三位女性的身世更加令人唏嘘,一位的孩子只有九个月大,另两位都是准新娘。 Ash Good,38岁,在自己重伤之际,奋力将孩子抛给了两名路人。自己在送到医院不久后宣告不治。小女孩有伤,但现在已安全。 ![]() 两位准新娘,都在商场的香奈儿门店内外遇害。 一位25岁的,名叫Dawn Singleton,是澳大利亚广告大亨约翰·辛格尔顿的女儿。82岁的老约翰七婚八育,她是其中一个。 ![]() Dawn Singleton的未婚夫是她高中时的恋人。 上周刚买好婚纱,那天是要去买化妆品。 ![]() 还有一位准新娘是中国留学生,27岁,叫Yixuan Cheng程逸翾,在悉尼大学就读硕士。据说今年毕业,然后准备结婚。 出事前,她在商场的香奈儿店里,一边看,一边还给男朋友发截图并聊天。 ![]() ![]() 聊天突然中断后,她在国内的男朋友一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与悉尼警方联系上了。 现在,她男朋友和家人已经赶到悉尼了吧。 ![]()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击毙袭击者的女警察,她叫Amy Scott。 有目击者看到她跑过附近路口,她其实正在执行其他公务。听说出事了,迅速赶赴现场,独自一人与持刀男子对峙。 ![]() 没有防弹衣,没有防护装备,没有后援,她依然冷静地让凶手把刀放下。 对方不听,反而向她扑过去,她只能开枪。 ![]() 真相大抵如此,但伴随而来的舆情却更加令人一折三叹。 首先是关于袭击者,因为他的胡子,网上很多人便认定他必是什么教的,并认定这是一起恐怖袭击。后来有人证实他是马耳他裔的,白人,又有人说他是犹太教的,硬要与中东那场冲突挂上钩。 好人也逃不过舆情。 那位保安来自巴基斯坦,他信的教派在那个教里很不主流的一支,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尽职殉职。网上也照样有很多diss他的言论。 ![]() 有两位路人勇敢地在自动扶梯的上头堵住袭击者的去路,与他对峙。 现在我们知道,那两位热心的男子是法国人,一位有绿卡,一位只有工作签证,今年七月到期。 在当地警察事后向他们了解情况时,他们说的当然不是英语。 于是被认为是俄罗斯人,俄罗斯网民们着实自豪了一阵子。后来又说,那不是俄语,是乌克兰语,乌克兰的网民也自豪了一阵子。最后听说是法语,大家才不响了。 连那位无辜的中国留学生也躺枪。 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 反正,在那种人眼里,真相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部分跟我原先想的,以及我一直期盼的相符合。 一旦有,就附和起哄一番,一旦没有,就胡乱diss一番。这种现象,到处都有,只要是网络留言,无问西东。 更要命的是,大多数此类议论都与种族有关,与信仰有关。 哪怕同一种族,也还有地域歧视。这世界已有两处战火,还嫌不够乱么。 以前说,民族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 现在看,阶级斗争,说到底,都是民族斗争啊。 网络时代,族群、社群空前绝后地撕裂。更有甚者,人组的群,说加就加,说退就退,毫不珍惜。 生活已经碎片化,信息已经碎片化,社群也要碎片化么。 话说回来,澳洲那里的信息,毕竟还算透明,真相很快浮出。就像前不久的宝岛花莲地震,失踪人数逐一减少,都有交代。 如果信息不透明,那就只好任由舆情遮蔽,狂言横扫了。 ![]() 准备发文之际,又传来不幸消息。 当地时间4月15日,澳洲某教堂里,又发生了持刀伤人事件。 天哪! 这世界,真的搞不好了。 我最近还写过: 老底子春游带点啥? 开往春天的车厢 又见山岚 石浦小吃“麦饼筒”:包啊包,都包进去 六百里夜奔,只为诗意不为春 六百里夜奔,就为了要“啊呜一口”咬下去 六百里夜奔,只为这一饭一汤也值得 “撑家当”与“掼家生” 海蜇头与海蜇皮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50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点菜的几大误区,你不可不知 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原创全本在此)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