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R1,火爆全球,随后DeepSeek遭遇了严重的网络攻击,导致运营中断,新用户注册也被延迟。当地时间2月4日,澳大利亚宣布禁止政府系统和设备使用中国人工智能DeepSeek,声称其构成“国家安全风险”,这一说法更像是以莫须有的理由对中国AI企业进行限制。2月5日,韩国外交、国防和产业部门对中国DeepSeek平台采取屏蔽措施。此前,意大利和爱尔兰也对DeepSeek采取了限制措施,意大利要求DeepSeek说明用户数据使用问题,爱尔兰则要求其提交安全数据报告。美国更是直接对DeepSeek展开“国家安全”调查。这一系列行为显示,西方正在试图通过围追堵截限制中国AI的发展,处心积虑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中国AI发展四面楚歌,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是外部困境。技术封锁。2024年11月10日,台积电被迫向中国大陆客户暂停供应7nm及以下更先进制程的代工服务。2024年12月2日,美国宣布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将140余家中国企业加入贸易限制清单。2025年1月13日,白宫官网公布针对人工智能的临时最终出口管制规则,限制人工智能芯片和技术出口,将中国大陆列为全面禁止进口先进芯片的Tier 3地区,还对“模型权重”进行管制。市场挤压。西方AI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AI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面临着来自谷歌、微软、OpenAI等巨头的激烈竞争。这些巨头在品牌知名度、技术研发投入、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其地位,挤压中国AI企业的生存空间。舆论抹黑。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经常以所谓的“数据安全”“隐私问题”等为由,对中国AI企业进行无端指责和抹黑。如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禁用DeepSeek,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误导了公众舆论,给中国AI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市场拓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是内部艰难。技术瓶颈。中国近8万家AI企业在成立两年后停止运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瓶颈。人工智能技术门槛高,需要强大的算法研发能力、海量数据支撑和高性能计算资源。许多初创企业缺乏顶尖技术人才,难以开发出有竞争力的算法;收集高质量数据困难,导致模型训练效果不佳;资金有限,无法购置先进计算设备,满足算法运行需求。芯片封锁。中国在AI芯片领域长期依赖进口,高端芯片更是受到美国的严格封锁。英伟达的A100、H100等高端GPU芯片对中国的供应受到限制,这使得中国AI企业在模型训练时算力严重不足,研发进度被迫放缓。像一些国内的AI研究项目,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先进芯片,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寻找替代方案,甚至暂停部分研究工作。数据难题。数据是AI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AI企业在数据获取和使用方面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数据隐私和安全法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收集和使用数据,这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数据的标注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模型的训练效果。四是竞争激烈。中国AI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企业涌入使得同一领域内众多企业争夺有限市场份额。在智能语音识别等领域,多家企业竞争激烈,企业需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市场推广,资金有限的初创企业难以承受长期资金消耗,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五是盲目跟风。许多AI企业成立之初商业模式不清晰,只是盲目跟风进入AI领域,在产品研发中未充分考虑如何推向市场和实现盈利,过于依赖政府补贴或投资,当补贴减少或投资难以为继时,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境。 二、西方围追堵截中国AI,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是技术霸权被打破。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是DeepSeek等企业的崛起,打破了美国在AI技术上的垄断地位。DeepSeek通过创新的算法和低成本优势,展现了与中国AI企业的竞争力,这使得美国感到其技术霸权受到威胁。二是军事优势遇挑战。AI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美国担心中国AI技术的进步将削弱其在全球军事竞争中的优势。DeepSeek的开源、低成本解决方案,使得中国在AI军事应用上具备潜力,这对美国的军事战略构成了潜在挑战。三是文明模式成对比。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以来依赖“封闭花园”模式,限制技术的开放与共享。而DeepSeek的开源策略,体现了中国的“兼济天下”理念,这种开放性与西方的封闭性形成鲜明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三是经济利益起冲突。DeepSeek的崛起对西方AI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其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使得西方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围堵。四是隐私安全找借口。西方国家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为借口,对中国AI企业进行调查和限制。然而,这种借口往往掩盖了其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恐惧,反映了西方在数据隐私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三、中国AI企业发起“百团大战”,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是加强研发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AI企业的技术封锁日益加剧,试图通过限制高端芯片、软件等关键技术的供应,阻碍中国AI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AI企业必须将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对于AI领域来说,算法、模型架构、数据挖掘等基础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企业协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性研究项目,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其次,聚焦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训练加速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的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中国AI企业要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开展集中攻关,在一些特定场景和细分领域,通过创新设计和技术优化实现突破。第三,积极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及时调整研发方向,保持在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专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实施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生态系统。随着国内AI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一个完整的AI生态系统,是实现中国AI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合作。在AI产业链中,芯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数据服务提供商、应用企业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相互依存。企业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产业联盟或合作组织,共同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拓展和融合。AI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医疗、金融、教育、交通、制造业等众多行业。企业应深入挖掘各行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将AI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行业开展AI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为AI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示范和引导。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打造高专人才队伍。人才是AI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内对AI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AI人才成为中国AI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携手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高校是培养AI人才的重要基地,企业通过设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确保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AI人才;企业扎实开展内部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机会,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外,还应注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四是积极应对挑战,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AI企业应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封锁。面对西方国家的围堵和限制,中国企业不能被动等待,而要主动出击。通过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合作,打破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中国在国际AI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和企业海外布局。中国AI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平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战略,合理进行海外布局。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