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人的“人情味” 姚维儒 ![]() 我3月份从澳大利亚旅游回来,陆续写了一些游记。南京老同学在微信群读了我的游记,便在微信上与我进行了一些交流。因他的女儿定居澳大利亚,他与爱人每年都要去半年。他认同我对澳大利亚的一些认知,并转发了一个“澳大利亚不是人情社会,却处处充满着人情”的视频,澳大利亚的一些场景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也让我陷入了深思。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以多元文化、法治和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其社会氛围确实与东亚及我国传统的"人情社会"有所不同。然而,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冷漠,反而可能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人情味"。我通过梳理,有这么几个关键角度的分析: 制度保障下的"隐性人情":澳大利亚的全民医保、失业救济、免费教育等社会福利体系制度,本质上是通过国家机制实现"互助",减少了个人需要依赖熟人关系获取资源的压力。这种"制度性人情"更公平,但可能显得不够"个性化"。另外,志愿者文化普及(如消防员、海滩救生员多为志愿者),慈善捐赠率高,体现了一种系统化的人情关怀。 ![]() 日常生活中的低门槛友善:陌生人之间的微笑问候、帮人扶门、公交司机等待老人坐下才发车等细节,已形成普遍的社会习惯。但这种友善通常停留在"浅层",较少深入私人生活,符合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相比东亚及我国的"邻里送菜",澳大利亚人更可能通过社区活动(如烧烤聚会)建立联系,但尊重隐私,不过度介入。 多元文化带来的包容性:澳大利亚移民占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公共场所保持各自习惯(如头巾、饮食禁忌),这种"不评判"的宽容本身就是一种人情味。另外,山火、洪水时,普通居民自发收留受灾者、志愿者集结救灾,体现“共情”而非“人情债”。 与中国“人情社会”的核心差异:总体来看,澳大利亚与中国在文化、社会、经济、饮食、信仰和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两国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两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推动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虽然两国各有千秋,但在互相学习与尊重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是未来的方向。 ![]() 游客和部分移民的常见误解:“澳洲人冷淡?”:可能因不主动打探私事被误读,实则是对隐私的尊重。“办事不用找关系”:政府服务、银行业务等确实按流程办理,但某些行业(如建筑承包)也可能存在熟人推荐文化。澳大利亚的“人情味”更像一种“制度化的共情能力”,通过社会设计保障基本尊严,同时鼓励个体在公共领域展现善意。它不依赖私人关系捆绑,而是建立在“陌生人也能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或许少了些东方式的亲密,但提供了另一种可持续的温暖。 我们去澳大利亚,仅仅是个匆匆过客,并不能体会到澳大利亚人“人情味”的淡漠与否,只有住久了才能慢慢体会到。我对澳大利亚人的最初印象,是高邮中学与澳大利亚的汉密尔顿·亚历山德拉学院进行了合作交流。自1998年起,两校建立了深厚的校际交流关系,涵盖了互换校名、悬挂校牌、互派名誉校长等多方面的合作。2000年,高邮中学与汉密尔顿·亚历山德拉学院确立了姊妹学校关系,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些澳大利亚高中生与中国高中生非常友好,还乐意到中国学生家作客,大街上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 在澳大利亚旅游总体上是安全的,这里几乎没有小偷。不像我们在西欧旅游时,导游总在不住地提醒我们要注意小偷。在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会有安全提示,澳大利亚是左侧行驶,行走或驾驶要注意交通规则,尤其自驾时。夜间出行时避免单独在偏僻区域行走,选择正规出租车或网约车。一旦遇上麻烦,总会有人给你伸出援手。 ![]() 其实,澳大利亚人的“人情味”,常常体现在“能帮就帮”上,一些动人故事经常在澳大利亚社会上演。许多华人来了澳大利亚后才发现:在澳大利亚“乐于助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 有个澳洲大叔给车加了油,却发现居然没带钱包!就在他尴尬得得不知所措之际,隔壁结完账的小哥掏出了100多澳元,帮大叔把车油费给付了。当大叔向小哥索要联系方式以还钱的时候,小哥却只留下了三个字:Pass It On(把助人精神传递下去) 有个澳洲妹子叫Tracy,有一天,她穿着工作服到超市买东西。在排队结账时,在她前面的男子忘了带钱包。看着男子一脸尴尬,Tracy笑着说:没事,我帮你付吧。虽然只有7刀,不过男子的眼里却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感激。本是个无意之举,Tracy也很快就忘了这件事,直到有一天同事惊讶地拉住她:“你何时捐了这么多钱?”原来,Tracy那天帮助的男子偷偷记住了她工作服上的标志,然后就以Tracy的名义向她工作的健康中心捐助了1万澳元! 曾有华人网友表示自己初到澳洲不认识路,不知道如何转车,遇到一个澳洲当地人不仅主动为其指路,竟然还买票陪他坐到目的地,再自己坐车回去。 ![]() 在澳洲,每年都有个特别的节日——“友善日”,类似于我国的“3.5学习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的时间来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这个人可能是朋友、邻居,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流浪汉…..曾有人在这天专门为流浪汉做起了馅饼;有些人自愿来到火车站周边,当陌生人的“指路顾问”;有些人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士制作三明治;一些志愿者来到儿童医院,陪生病的孩子玩耍;一些白领人士为同事买一杯咖啡;甚至是帮助邻居推垃圾桶;有人在路边为口渴的行人递水;随手捡起地面的烟头…… ![]() 我在网上搜到一篇《澳洲人的善良让我感动不已》的文章,作者写道:澳洲的旅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热心人,他们的善良让我感到惊讶,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有所图。在墨尔本市中心附近,我免费住了一个月。前半个月住在沙发主家,后半个月则住在沙发主父母的家中。屋主夫妇回来后,每天为我准备三顿饭和下午茶,甚至晚上没吃晚饭,去邻居家看完电影回来11点多,也让我必须吃点东西才能睡觉。当我准备搬到另一个地方时,早上他们还为我准备了早餐。他们担心我在路上会饿,晚上没东西吃,还给我打包了蛋饼卷和水果。他们还告诉我随时可以回来住,并给我买了礼物。在我拒绝了香奈儿护肤品后,他们还给我写卡片,卡片里还塞了澳币。 到了小镇后,在当地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了市政厅附近的住宿,位置非常方便,走几分钟就能到超市,镇中心的主街上有餐厅、健身房、商店和公园。上班的地方距离有一公里,所以我打算买辆二手自行车。在当地人社区群里问有没有卖二手的,结果有三四个人主动联系我,说免费送我。其中一个甚至知道我明天早上需要用自行车,直接开车把自行车送到我楼下。他们的善良真的让人感动。遇到这么多内心善良的人,我真的很感恩,也想着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喜欢这种氛围,真的让人感到温暖。 结语: 表面上看澳洲人有点寡淡,但其实他们都充满着人情味。当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澳洲人的善心可爱得让人觉得珍贵。有些华人朋友担心在异国他乡的滋味会不好受,但来到澳洲之后,他们就会渐渐遇到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也是为何人们愿意留在这里生活、发展的重要原因。 ![]() ![]() ![]() ![]()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 《风物集》 ![]()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 《风雨集》 ![]()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 《永远的父亲母亲》 ![]()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 《文学家的秘境》 ![]()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 【汪迷部落】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二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第二届汪迷文学奖揭晓 【汪迷部落】孙宜峰|“汪学”时代来了——纪念汪曾祺诞辰105周年系列文学活动概述 【汪迷部落】卞玉兰|这张地图永载文学史册——“汪迷讲坛”第二十三讲侧记 【汪迷部落】苏北|我的新“头衔” 【汪迷部落】姚维儒|杂书之味——论汪曾祺《谈读杂书》中的知识美学与生命智慧 【汪迷部落】姚维儒|墨尔本时光: 从大教堂到涂鸦巷 【汪迷部落】姚维儒|澳大利亚拾遗 【汪迷部落】姚维儒|在时光深处,邂逅一座庄园的优雅 【汪迷部落】姚维儒|大洋路:南半球的蓝色交响曲 【汪迷部落】姚维儒|堪培拉与奥尔伯里:一场穿越时光的旅程 【汪迷部落】姚维儒|一鹭南行:去看悉尼的秋天 【汪迷部落】姚维儒 | 厦门一日: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 【汪迷部落】姚维儒|不寻常的《星期天》 【汪迷部落】冷松|在历史褶皱中打捞文学记忆——浅议姚维儒对汪曾祺《星期天》的文本解码与城市文化阐释 【汪迷部落】姚维儒|传播小温大爱 书写人间烟火——汪迷部落文学社2024年工作总结【汪迷部落】姚维儒|致敬金实秋 【汪迷部落】姚维儒 | 春节游徐州:穿越历史与现代的烟火盛宴 【汪迷部落】姚维儒 | 从老字号王万丰酱醋坊说起 【汪迷部落】姚维儒|寻味汪曾祺——汪曾祺《口味》赏析 【汪迷部落】姚维儒 | 从汪朗的《六味集》说起 【汪迷部落】姚维儒|赵厚麟回故乡探亲记略 【汪迷部落】姚维儒|草巷口的草行 【汪迷部落】姚维儒|从汪曾祺小学同学王居说起 【汪迷部落】姚维儒|夏天的期盼 【汪迷部落】姚维儒|从《异秉(二)》说起 【汪迷部落】姚维儒|陪北京记者实地考察文化高邮 【汪迷部落】姚维儒|无事静坐 有福读书 【汪迷部落】姚维儒|东大街的铁匠 【汪迷部落】姚维儒 | 里下河文学的旗帜汪曾祺 【汪迷部落】姚维儒 | 沾汪老的光,两次参与央视端午节专题片 【汪迷部落】姚维儒|东大街的篾匠 【汪迷部落】姚维儒|东大街的石匠 【汪迷部落】姚维儒|汪氏家风的传承 【汪迷部落】姚维儒|“父道”与家风 【汪迷部落】姚维儒|话说草巷口的草行 【汪迷部落】姚维儒|热闹的东大街 【汪迷部落】姚维儒|门外野风开白莲 【汪迷部落】姚维儒 | 闲言碎语话《冬天》 ![]() ![]() 【纪念汪曾祺诞辰105周年】 重磅消息:为感谢广大汪迷热情支持,2025年2月10日起,“汪迷部落”公众号开展“每周之星·阅读量排名赛”,每周将在阅读量过千人的文章中阅读量排名第一的奖励100元。 ![]() ![]() 重磅消息:汪迷部落文学社、汪迷部落工作室授予“天宇酒楼”——【汪迷食堂·品牌推荐】(高邮市琵琶路44号)。广大汪迷享受三重福利:1、为更好地服务全国各地到高邮参观交流,普通汪迷(关注【汪迷部落】公众号)进店消费可享受10%让利优惠价;2、为加强阅读宣传汪曾祺文学作品,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在“汪迷部落”公众号发表文章的,3天内可凭会员证和文章发布页面到店享受10元特色早点;3、为鼓励提高汪迷文学创作水平,“汪迷部落·每周之星”获得者10天内可到店享受50元特色早点。 ![]()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 ![]() ![]()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