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Leo妈,一个喜欢读书,思考,写文章,爱户外的70后。陪儿子来澳洲读书一段时间了。从起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沉着淡定。喜欢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大家!) ======= **** ======= 来澳洲也有一段时间了,观察当地华人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发现澳洲华人的一些生存现状。 有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离开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把自己辛苦攒下来的钱花掉”。这个说法似乎略显消极。但那些离开自己的故土奔赴异国他乡的人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想法是“我是否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潜意识深处,深藏着“或许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执念。 讲真,物理世界中澳洲的天空真的比中国的更清澈,更蓝。夜晚的月亮,也真的比中国的亮。你无可否认,生态环境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长久的观察后,我想说,在心理世界中,“外国的月亮未必更圆”!“人生的远方和当下,永远都是各有各的惬意和鸡毛!” 问自己,你真的适合国外生活吗?到底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出国定居? 1.有一定技能并可以吃苦耐劳的人 澳洲地广人稀,整个国家人口和中国每两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相当。周边的朋友中,在国内雇保姆做家务的,来到澳洲,几乎都要亲临亲为,来了之后,美食家务甚至户外花园庭院,个个都被逼成了一把手。因为这面的人工费贵的你毛都掉光光。没有工作的中产,来到这里后,四个字:“必定返贫”。 男人们,家里的管道电线类的,修修补补,那必须得琢磨会啊,否则你就准备好Dollar吧。 刚来澳洲时,家里的自来水是冷热可控,很是方便,合租的室友说感觉热水是不是没必要这么热,怕浪费气,建议让中介找人来看看。暖水工来了一趟,说是调节需要回去拿个零件,室友觉得麻烦,当时放弃了调温。就这来一趟,啥也没干,我们就收到接近两百刀上门费的发票。 在这里,水暖电工,工地建筑工,装修工那收入是杠杠滴,相比之下普通办公室的白领扣掉税之后的钞票,就显得比较弱了。 阿姨,护工,清洁,按摩…这些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华人。 有技术能吃苦,一个月四五千刀,哪怕没技术肯吃苦,生存也几乎没问题。 你可能会问了?这些工作是不是太低贱了?依照华人思维,确乎如此,然而语言不过关,学历和文凭在澳洲不认可的乡亲们,要在这生存,观念上的“职业低人一等”观念是必须过的关。 2. 两种女性群体 一种是国内的“剩女”,许多优秀的高学历的大龄“剩女”。 另一种是离异的女性,他们或许还带一个上学的娃,学历不高,负担较重。 这些女性,有一个共同优点:吃苦耐劳,加上东方女性容貌显年轻,远非西人中年妇女所能企及。 只要你想,这里有的是办法,可以帮助你找到有身份的男性,实现自己和孩子的共同身份获取,运气好的话,不需要自己过于辛苦,经济也可以更有保证。 刚来不久,室友就反复在我耳边吹风,“假离婚”“假结婚” 拿身份之类的。 虽然到了澳洲,似乎可以放飞自我,然而每个人的道德底线终究各自心中的一杆秤。人性相同,但三观却相距甚远。 3. 早年的投资或者技术移民老华侨 这些早些年来的华人,走过了刚来澳洲时的坑坑洼洼,或者早已置业,买生意做生意,或者在合适的公司工作,安居乐业,享受当下。这类人群,一般在郊区有一套或者两套花园洋房,过着悠闲地日子。澳洲的高额税收,大概率也难以大富大贵,只能说处于比较正常的水平。 事实上,如果你愿意给自己重新定位,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话,澳洲绝对不是你的首选之地。 4. 学生群体 本科或者研究生,也有人想通过TAFE(技校)渠道拿身份的年轻人。 大多数的留学生,怀揣着毕业后可以拿到身份的梦想,据说,最终实现愿望的或许只有1%。 5. 家里有矿一族 或者家里有产业,或者明星如周杰伦,或者某官… 这类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了,飞滴来飞滴去,豪车豪宅别墅。 今日澳洲,各类人群,很是热闹,也很是安静。 普通人群当需为生存努力,尤其国内中产家庭,来到澳洲,为避免返贫,唯有靠拼搏去填补人民币和澳币的之间的汇率差距鸿沟。 另外一类是四五十岁的离异女性,可能学历不高,还有个上学的孩子,负担较重,也是来澳洲的重点人群。这些女性,想要在国内再婚,面临很多难题,要一层层降级,她们中间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单身,其实并非主动选择,只是出于无奈。 而是现实中,这类女性绝大多数,东方女性的勤勉,容貌的显年轻,都是西人女性无法企及的。就像我上一条写的,非常勤劳吃苦耐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