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一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会为那些开创、塑造其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伟人建堂立墓,以供后人凭吊与缅怀。澳大利亚,自然也不例外——甚至不惜将一位船长的“祖屋”从大洋彼岸的英国整体搬迁至此。如此阵仗,不禁让人想问: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顺着历史的河流向上追溯,他既不是达·伽马,也不是哥伦布或麦哲伦,而是一位出身平凡的英国人——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说起库克,令人想起中国的法显,皆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探求的人。他跨越海洋与陆地,又从陆地驶向更远的海洋。考虑到地球表面超过七成被海水覆盖,航海的意义不言而喻,往往远胜于陆路探险。 任何探索都离不开前人的铺垫。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后人方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广。在地理大发现的序列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早已先行一步,发现了新大陆,也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道。英国人于是开始思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以实现超越?“向南”——这个看似边缘的方向,成了那个时代帝国战略的新焦点。 由此,库克登上历史舞台。如果说瓦特的蒸汽机点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引擎,那么库克则打开了英帝国南向殖民的广阔大门。两翼齐飞,使“日不落帝国”真正起航,并最终被“子孙”美国所超越,推动世界继续向前。 然而,这样一位历史巨人,起初不过是一个无人注目的普通青年。1745年,他年仅16岁,只是北约克郡一个小店的学徒,心里却清楚,这并非他理想中的人生归宿。18岁那年,商船招募船员,他毅然报名,成为一名往返泰因河、运输煤炭的水手。航行之余,他自学数学、几何、代数、航海术与天文学,逐步累积起知识的厚度。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767年,英国皇家海军招募船员,表面是为前往南太平洋观察“金星凌日”天象,实则肩负着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寻找“南方未知大陆”。库克凭借扎实的航海知识和多年的实战经验顺利入选。他此时所在的航运公司,业务早已拓展至纽芬兰与伦敦之间,跨洋之路驾轻就熟,加入海军后更是“专业对口”,一路飞升,担任船长也水到渠成。 与科学家并肩研究、共同航行,他收获颇丰。穿越非洲好望角、完成金星观测任务后,库克打开密令,得知新的目标是向南——向那片空白地图深处前进,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这任务之于英国,正如冷战时的登月竞赛。苏联先行发射卫星,美国若想超越,只能登上月球。当时的英国亦是如此:要想赶超欧洲老牌海权国家,就必须将探索的矛头指向南方,发现新大陆。库克,这位从市井中走出的凡人,正一步步为帝国奠定战略版图的南方基石。 伟大与平凡的分野,从不在于天资或出身,而在于是否敢于做梦,是否愿意准备。 库克有一句话,道尽其志:“我的志向不仅是比前人走得更远,而是走到人类所能到达的最远之地。” 正因这份信念,即便他人已踏足过的领域,库克也能为其添注新解与广度。从1768年起,他三次远航,历时十二年,横渡南极洲、发现新西兰、探测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一切从平凡起步,却终成不凡。 今天,我们站在库克船长的小屋前,那座被一砖一瓦精心编号、跨海而来的“祖屋”,怀着如同学生随师缅怀古人般的敬意注视这段历史。 人类的杰出贡献者,无关国籍,应当被全人类共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