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和目前种植端的气候表现来说,种植端的参与者对即将到来的2025产季市场价格预期普遍持稳定和理性的态度。也不难理解,种植端本身承受了来自市场和天气气候的双重风险。 ▲ 种植端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品控方面: ① 前期高温干旱、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下的座果率及大小果比例。 ② 品种混杂、小气候成熟度参差不齐,按品种定价、分区域、分品种、按成熟度采收难度大,劳力成本攀升,品种改良换优,“省力化”管理迫在眉睫。 ③ 天气气候、执行力及植保措施影响下的坏籽比例不可控。 ④ 果实集中下树,青皮果来料集中错峰加工及品控难度大;外来资本和跨界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工及原料成本不可控,再加上后期原料市场价格波动未知风险升高。 ⑤ 渠道端销售形式的“干瘪”,消费市场及消费人群下沉度不够,精加工及渠道端面临着消费降级,虚拟经济以自媒体崛起,对线下实体造成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下面这段话有点扎心:目前种植端的参与者朝着“两极分化”:第一种类型是财富相对自由,抱着对种植的情怀投身坚果种植,能够有相对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撑长周期持续性的投入;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搞负债经营,通过一定规模和体量的种植面积迅速实现资本的回笼和原始积累,殊不知种植业属于重资产、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且特别熬人的行业。我不知道你属于哪一种? ![]() ◆以坚果种植为代表的种植业看上去没有门槛,殊不知,入行相当困难,老板入行五年才刚刚知道点门路;入行十年只能说稍稍能够根据多年碎片化的经验掌控或者预见一些底层逻辑类的相关信息;入行二十年左右能够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能够独当一面,这跟交易市场有何区别。 ![]() ◆从国际国内不同的优势产区澳洲坚果品质分析对比上就可以看出,国产坚果的品质(主要是出仁率)处于一个的尴尬地位(先不管数据准不准确),品种改良换优来“提质”,科学管理来进行“品控”,这是国产坚果未来的出路。 ![]() ▲从澳洲坚果市场全局来说,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弄清自己有什么“优势”,资本、技术、品种、资金、优势土地、行业经验还是人脉资源? 想明白自己发展的方向,做高端消费群体还是普通消费者?自我摸索滚动发展还是寻找平台借力快速运营?在这个产品超级丰富的现在,缺少智囊,没有规划,盲目跟风,只能多浪费几年时间和资源,很难有所成就!清醒、明白、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