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商业评论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澳洲本地人买东西为何不爱货比三家?

卧龙在澳洲 澳洲新鲜事 2024-10-5 03:44 143人围观

“听雷叔讲述真实的澳洲生活”

【注】本文中,“刀”为澳元货币单位,“块”为人民币货币单位。澳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约为4.8,日常为了心算方便一般按5走。

土澳物价高是出了名的。

七月份全家去日本玩了一趟。出发前做攻略时,被各种提示日本物价高。到了日本进商店一看价签,我和雷婶相视一笑:就这?

这绝不是啥凡尔赛,纯粹是在土澳生活的人都懂的无奈。

前些天想给乌豆买个狗食盆。进宠物店一看价签,雷叔可是受到不小惊吓:这玩意搁义乌要得了十块钱嘛?赶紧回家找了个不用的密胺碗先对付上了。



就这么一不锈钢碗,印了点花,15刀



狗粮铲,不知道的得以为是玉的

狗食盆好歹不是刚需,买不起还能躲得起。可有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离离原上谱了。请看图,感受被42块一斤的豆苗和25块一斤的空心菜支配的恐惧。



还有这75块一斤的,让人分不清是金疙瘩还是啥。



据雷叔观察,澳洲很多商品做到了“中澳同价”,即一种商品澳元价格的数值,和同样产品在国内的人民币价格数值基本一致。好比前面那个狗食盆,国内小商品市场里应该也就十几块吧?雷叔虽然有几年没在国内吃过煎饼了,但想来一套不会超过十块吧?澳洲的煎饼,一套8刀。

更令人fudge的是,澳洲很多商品的价格要么不变,一变就是以1刀为单位,很少有几十cent的涨跌,连五毛钱的都很少。啥意思呢?拿香蕉来说,您今天2刀,明天涨到2.2刀还不行?对不起,没这个。香蕉便宜时1.99刀,贵的时候就2.99、3.99,甚至4.99、5.99地往上蹿。相当于在国内,一种商品但凡涨价,就是5块10块的蹦,这谁顶得住。







我们买日用杂货(Grocery,这个词指咱们说的副食日杂,但总感觉“购买副食”这个说法很别扭,所以就用购买杂货吧)一般去这么几个地方:

Asian Grocery(亚超):大部分中国食品只能在亚超买到,而且与澳洲超市相比,生鲜类商品有明显价格优势。开在Springvale、Preston、Box Hill等密集商圈的亚超价格相对更低,分散在街头巷尾的价格会高一些。



典型的亚超内部

Aldi:算是澳洲的平价超市,商品种类相对较少;



澳洲本地超市Coles和Woolworth:价格总体较高。好在这些超市时常会拿出一些商品打半价(1/2 price)。雷叔感觉,参照中国价格,很多商品打半价后才是它的正常应有价格。



Woolworth超市里的半价货架







华人买东西有货比三家的习惯。为了省钱,有时会转战各大超市和几个华人店,扫荡各自店铺内价格最低的商品;有些东西如果不是急用,就先压一压消费冲动,等到打半价时再买。

很多澳洲本地人不是这样。

很多澳洲local会把购买杂货定在一周中的某一天,尽量在一个超市一站式购齐,而不会在A超市买牛奶,B超市买水果,再跑到C超市买调料。而且不止一次看到,一种商品明明再等一天就会半价,很多老外就是不等,火急火燎往家搬。

为什么这些澳洲人不去货比三家,等东西便宜再下手呢?

不排除一部分人家里有矿。这部分人群要么家里有些old money;要么住在祖传的房子里不需要购房还贷;要么从事医生、律师等高薪职业。这些人确实不会对几澳元的价格有多敏感。

除去这部分人,那些并没有达到财务自由的、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不去货比三家,据雷叔观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没时间。

“货比三家”省下的钱,是用“比”和“跑”的时间成本换来的。

土澳地广人稀的规划模式决定了它的商超位置非常分散,不可能做到像国内城市那样,三步一个菜市场生鲜店,五步一个大润发利客隆。所以在澳洲要想把每种杂货都以底价收入囊中,至少得转悠半天时间。澳洲人民看似懒散,实则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不可能拿这么多时间细细比、慢慢逛。

“货比三家”购物模式还需要相对灵活的时间安排,这也是很多澳洲居民拿不出来的。很多澳洲人非常强调生活的routine,即计划好的、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的时间一个萝卜一个坑,不那么随性和弹性。安排了一小时购物,就不会因为能找到更低价的商品而拖到一个半小时解决。拖延了,就会耽误计划中下一个时段的接孩子、健身等等。

另一个原因是消费观念。

雷叔曾经就“澳洲人为何很少货比三家”这个问题问过一些身边的澳洲人。一个占了相当比例的回答是:他们把在这些商超购物的行为看做是support the local community。具备经济条件的人拿出自己收入中可负担的一部分购买商品,让商家赚取合理的利润,能够养活更多的员工和供应商,从而地区经济和整个社会能更健康地发展……

这不就是咱们说的“有钱大家赚”、“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观念的时候,雷叔确实觉得有点eye opening。在国内,消费者买东西基本上是和商家斗智斗勇的过程,想的都是怎么防止被商家算计,以及怎么薅商家羊毛。要是消费者为经营者着想,只怕马上会有人说“韭菜替镰刀担心”……而在澳洲,反倒做到了“打工人和资本家共情”。消费者不会因为商家多赚一点而眼红,相反,能够从更长远着想,让大家都能生存下去。说澳洲社会更接近共产主义,这又是一方面原因。

澳洲人不怎么比价,还有一个侧面的原因,就是他们是实打实地相信“一分钱一分货(you pay for what you get)”。国人消费,讲究的是“性价比”,买东西最好质优的同时还能价廉。而在澳洲,一种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同类商品,“澳憨”们会认为它一定有贵的道理(包括但不限于用料、设计、做工、使用体验、耐久度、售后等);价格低,澳洲人则会觉得它肯定要么有某些瑕疵,要么在售后、维保等环节可能有雷。各类严格的澳标(澳洲标准,Australian Standard, 简称AS)也给与“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观念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满足各种澳标的产品,成本必然更高,价格也自然更贵,事实证明也确实更好用和耐用。







这么多年下来,雷叔也渐渐放弃了货比三家。不是找到了矿,也不是突然有了“天下为公”的觉悟,而是感觉付出的时间成本确实不值当。再加上北国大帝抄家伙动粗以后,油价居高不下,货比三家省下来那仨瓜俩枣钱,早已消弭于跑超市多花的油钱当中了。

要是这篇小文给您提供了些许情绪价值,劳烦您点个赞和在看

关注下方雷叔公众号,就能收到更多雷叔精心码就的小文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我有话说......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电话咨询: 61-42687320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