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商业评论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澳洲移民|留学 首页1 澳洲移民 查看内容

看了一个澳洲新移民服饰变化的小视频……

2025-7-8 10:21| 发布者: 卧龙在澳洲| 查看: 420| 评论: 0

摘要: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其一:用文字展现一个小视频今日看到一个视频,博主是一位来自中国妙龄女郎,用自己到澳洲一年在穿着上的变化,来表达她自己心中“澳洲新移民的进化史”:到澳洲1星期,夏季无袖定制连衣裙,还挎 ...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其一:用文字展现一个小视频



今日看到一个视频,博主是一位来自中国妙龄女郎,用自己到澳洲一年在穿着上的变化,来表达她自己心中“澳洲新移民的进化史”:

到澳洲1星期,夏季无袖定制连衣裙,还挎着一个名牌包包,脚踩精致的凉鞋,出门时微微耸肩,标准淑女形象出门;

到澳洲1个月,长袖T恤+牛仔裤+厚底跑鞋,披肩发随意散着,小包包随手提着,一副潇洒的姿态出门;

到澳洲3个月,连帽衫+牛仔短裤+凉鞋,很随意的背着一个小拎包,嘴巴呶呶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出门;

到澳洲6个月,短袖T恤+七分紧身裤+夹角拖鞋,手机包斜跨,满脸睡意惺忪的模样出门;

到澳洲1年,披肩短发随意散在肩头,短袖T恤+休闲短裤,肩上一个、手里两个超市大购物袋,手指挖了鼻孔随手在短裤上擦擦,正准备出门。



其二:转摘几条网友对该小视频的评论:

1.我到澳洲五年,除了买一些内衣裤袜替换,一直穿着国内带来的旧衣服,因为根部不需要打扮,没人看你。

2.澳洲也这样么?我一位只有在新西兰这个大村的人会这样!每次回国都遭朋友嫌弃,每次出去都会对我千叮咛万嘱咐“穿得要像个人,一个有家的人,别像只流浪狗”。

3.没社交确实省钱。

4.我在重要的场合和活动着装都很正式,会穿礼服什么的。平时怎么随意舒服怎么来,没有虚荣心,也不会去攀比(奶奶十分认同她的观点)。



其三:尝试用自己的感知展开想象

独个儿嬉笑之余,再揣测博主与留言者的身份,首先肯定是年轻人,其次大约是通过留学而留下来的,第三在澳洲或新西兰都已经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们对服饰从在意到不在意的变化,经历了新移民从激动到平淡,再过度到过日子的日常稀松平常。只是,如果在国内,如果在一二线城市,无论读书还是工作,“行头”还是要有的,且占据生活开销的比例是不低的。毕竟,要入得厅堂不能太简朴,会被别人看不起的。

那为什么在澳洲或新西兰,人们对服饰不那么讲究了呢?真是因为没人看自己就可以不在乎了么?毕竟,自己每天还是要看自己的。

我没有在澳洲工作过,但在到过的酒店、机构、学校、商店,人们的穿着并不邋遢,尤其是本埠中年以上、或者老太太们,我见到的都是穿戴整齐甚至有点讲究,所谓的讲究是服饰的搭配色彩一定很和谐,款式合身绝不踢踢塔塔(上海人形容服饰太过随意甚至不整洁)。看到的年轻人、男士们的确是卫衣、休闲裤居多。但我看到的时间与场合都非工作状态,所以并不能一言冠之穿着都很随意。



我不上班,也就是每天在外面散步而已,服饰的确不讲究,一件带帽卫衣,几条休闲却合身的裤子,脚踏一双斯凯奇,真的可以“走南闯北”。平时散步两手空空不带包,跟儿子一家出去会拎只FolliFollie软牛皮包,儿子问是正牌么?我讲国内正规渠道网购的,也不晓得是否正宗,但我无所谓呃,款式颜色喜欢就OK。

的确,在我的年龄,真已经不在乎名牌与否,穿着舒服像个读书人就可以了。

儿子一家的衣服,以前我还很起劲地在国内购买,现在已经收手多年。并不是我眼光不灵了,而是购物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不能剥夺了别人的快乐。到上海来,买衣服只要我在,一定是抢着付钱,图个皆大欢喜。



好了好了,又野哗哗把话题扯开,回归正题,《澳洲新移民的进化史》,观者看到服饰从精致到越来越休闲,神态自得到越来越疲惫,这是否揭示了人物心态的变化?外人不得妄加评论。

任何人离开了自己熟识的环境,期待与忐忑会同时附身。譬如,出境笃笃定定,入境略有忐忑。若要一切顺利,那就绝对遵守入境国的法律法规,不要用丁点的侥幸来博弈蝇头小利。现在国外什么东西买不到啊。新移民的每个“第一次”,都是你融入新环境的起点。



其四:本人比较赞同AI对澳洲新移民“进化”的几点建议:

从“外来者”到“融入者”:新移民不再是简单的外来者,而是逐渐融入澳洲社会,成为当地的一员。

从“求生存”到“求发展”:新移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而是积极追求职业发展,提升生活品质。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新移民在适应澳洲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促进了澳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新移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澳洲社会,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为澳洲的发展贡献力量。

澳洲新移民的“进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外来者”到“融入者”, 从“求生存”到“求发展”,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很难,但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见得打道回府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我有话说......
电话咨询: 61-42687320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