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的阳光 招聘网站的黑洞 还有那些被自动过滤的名字。每天醒来 一边刷新邮箱 一边数着拒信 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国家。![]() 其实吧 我觉得 澳洲的职场很现实。有头衔 有证书 有经验 但有个“中国名字”就像戴着无形的标签。怎么说呢 就是那种你明明合格 却永远排在后面。 最开始 我还挺乐观。简历一份份发出去 linkedin上全是已读不回。朋友笑我说:“你得改个英文名 不然没人理。”我心里不服 但也没底气反驳。 唉 真的很无语。明明同样的经历 同样的学历 只因为名字是Li Hua 还是Lucas Lee 结局就完全不同。 那次我试着把名字换成“Jason”。结果 48小时内收到了五个面试邀请。之前投了快两个月 石沉大海 连自动回复都少得可怜。 你说这不是歧视是什么?有人说澳洲包容 有人说机会平等 还有人说多元文化。可你的名字先帮你分过一次筛。 其实我没那么玻璃心 但那种被默默拒绝的感觉 真的是扎心。你努力适应 努力装作local 结果还是被一行字卡住。 有人说别太敏感 有人说HR只是怕麻烦 还有人说这只是算法问题。可我就是不信。你说Lucas能被看到 Li Hua就活该沉底? ![]() emmm 你能说什么?努力刷口语 努力改简历 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合格的澳洲人”。最后还是绕不过那个名字的门槛。 其实吧 我有时候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够优秀 是不是简历哪里不对劲。可一改英文名 面试就像雨点一样砸来 这能不让人想太多? 对了 忘了说一个事。有次面试 主管一见到我 眼神明显愣了一下 还重复了一遍我的英文名。那种生硬的语气 现在还记得。 你说 假装包容容易 真正接纳很难。纸面上的多元 现实里的壁垒。一边说尊重文化 一边怕你太“外来”。 但也有反例。有公司真的看能力 有老板压根不在乎你叫什么。可大多数时候 你只能用假名闯关 用真名吃瘪。 有人说这就是生存法则 有人说这叫融入成本 还有人说等你混熟了就好了。可是 那种自我割裂 谁能习惯? 唉 想想也是。澳洲的天很蓝 简历的门很窄。你努力奔跑 你努力假装不介意 你努力相信机会平等。 ![]() 一边用假名争取面试 一边用真名接受现实 一边自我怀疑 一边强行乐观。 最后 能留下来的 是不是都是会改名字的?是不是都得学会自我消化 自我调侃 自我和解?澳洲的多元 澳洲的隐形门槛 澳洲的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