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就在我们欢度国庆之际,国际大宗商品爆出一个大消息,事关中澳铁矿石贸易一事,我国明确表示,停止进口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之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回应说,中国的做法令人失望。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何中国要主动“掀桌子”,停止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 甚至可以说,美国也许再无筹码可言。 这件事要从今年8月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石谈判说起。 要知道,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长期存在一个奇特的谬论,那就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占据全球贸易总量的70%。 按照特朗普规定的“谁是买家谁是大爷”的理论,在铁矿石贸易领域,中国应该属于超级大爷。 结果呢? ![]() 【中国停止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 中国却长期缺乏定价话语权,长期以来一直任人宰割。 其中割得最狠的就是“普氏指数”。 什么是普氏指数? 简单来说,就是普氏分析师每天给30家至40家矿商、钢厂、交易商打电话,询问关于交易、询价和报价信息,寻找最高买方询价和最低卖方报价。 然后根据交割地点、矿石品位等因素数值化,代入一个计算模型,算出一个单日的评估价,也就是最后的指数价格。 全球三大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均承认这个普氏指数。 而普氏指数不合理在什么地方? 那就是它不是根据整个行业的正常供需和平衡的理论率去计价的。 而是根据矿商和钢厂的报价来计价,也就是说只要矿商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就能抬高普氏指数,肆无忌惮地压榨下游利润。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上下游利润完全不平衡的情况。 上游40美元成本的矿石卖到100美元,利润率高达150%。 但是下游呢?去年我国重点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71%。 可是澳大利亚却出口了接近10亿吨铁矿石,利润高达200亿美元。 可是我国在2024年的钢铁产量约10亿吨,消耗了大约16亿吨铁矿石,利润只有30多亿美元。 这是多么大的差距?这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 更加不合理的是,中国以全球最大买家的身份与澳大利亚矿企进行谈判,希望可以在普氏价格的基础上降一点的时候,却遭到了傲慢的对待。 这次中矿和必和必拓的谈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那就是在2025年8月下旬,中矿和必和必拓就2026年协议的议价展开谈判,谈判的重点是两部分,也就是价格和计价方式进行谈判。 价格的话,其实没有什么好谈的,在全球经济不振的前提下,铁矿石的需求量减少,在2025年,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下跌了19%。 已经不到每吨100美元了。 我们提出,2026年的铁矿石价格,按照2025年下跌之后的铁矿石价格来定。 再叠加矿砂质量下降的因素,应该定为每吨80美元。 反正澳大利亚属于露天矿,开采成本是比较低的。 从采矿到选矿再到矿区铁路运输,总成本也不过每湿吨18美元至24美元。 再加上80%的干湿转换比例,和15美元左右的海运费。 到港成本也就三、四十美元,按照80美元计算,都属于100%的利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可是必和必拓是怎么说的? 非要说俄乌冲突即将结束,重新修建需要大量钢铁,对铁矿石需求量会上升,价格必然会上升。 便宜出口给我们,不就相当于自己赚得越来越少了么? 因此,不仅不会降价,还要在去年协议价的基础上涨价15%,价格达到每吨109.5美元。 双方的谈判底线相差30多美元,按照每年我们从澳大利亚进口7亿吨铁矿石来计算,那就是200多亿美元的差价。 对此,我们能干吗? 当然不能,于是这件事就僵持不下了。 至于计价的方式,双方的矛盾就更大了。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铁矿石贸易一直遵循美元计价和普氏指数定价、离岸现货交易的规则体系。 而中国呢?现在要求用人民币计价。 请大家注意,很多人会把这个要求简单理解为,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这是不准确的。 用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计价是两码事。 什么是人民币结算?那就是澳大利亚接受人民币支付铁矿石货款。 而人民币计价就不一样了,这是以中国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结算的价格。 而不是简单的将普氏价格按照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这么简单。 比如说,可以按照中国的指数机构与港口现货价,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提出一个价格,也可以用几大钢铁集团商量后给出一个价格。 ![]() 【澳大利亚不接受,用人民币议价】 作为中国企业的采购价。 为何要提出用人民币计价?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避免被薅羊毛。 如今用美元计价的基础是普氏指数,可是普氏指数也是有猫腻的。 普氏能源咨询的母公司,股东和汇丰、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资本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股权关系。 巧合的是,这些资本机构也是矿业三巨头的重要股东。 所以,他们可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他们肯定会抬高价格。 如何抬高? 很简单,比如说可以随便编造个理由说暴雨冲毁了某个铁矿,矿石要减产。 或者欧洲某个钢铁厂突然宣布增产,这样一来铁矿石供给不就紧张了吗? 然后普氏能源咨询就有理由通过可操作的算法模型,故意抬高指数。 让铁矿石涨价。 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暴雨和欧洲增产,关中国什么事? 中国的国内价格,应该根据我们内部供需平衡程度来决定。 出口给中国的铁矿石是否要涨价,应该由中国说了算。 再加上早在2012年,我国就建立了铁矿石交易中心,随后就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 民营企业上海钢联也推出My Steel指数等等。 在九月底,我国的铁矿石交易中心基于青岛、曹妃甸等港口的真实成交数据,综合My Steel指数等因素,又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 这个指数才是真正可以反映中国实际供需情况的价格锚。 相比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结算表明矿企对人民币作为货币的信任,而计价则表明中国正以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采购价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定价权。 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在俄罗斯天然气、巴西大豆与阿根廷牛肉上取得成功。 如今终于抢到铁矿石了。 澳大利亚的人民也是人民,为何不能用人民币计价? 这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可不是一个用什么作为结算货币的问题。 而是涉及大宗商品贸易的底层逻辑的问题,所以必和必拓坚决不肯让步。 基于双方坚持不下,中澳谈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谈出结果。 然后在9月初,我们就要求国内钢铁厂必须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金布巴粉矿,以此给必和必拓施加压力。 这就是我国停止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的来龙去脉。 看到这,估计就会有人问了,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超过了80%,而进口铁矿石的70%来自澳大利亚,如今贸然停止进口,是否会造成国内铁矿石供应不稳定? 要知道,我国的经济发展,可是和钢铝息息相关。 无论是基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没有钢铁,尤其是廉价钢铁,什么都干不成。 如今全国那么多钢厂都在等米下锅呢,结果米没了,怎么办? 其实并不用担心,为了这一天,我们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准备。 第一,中国对付的是必和必拓,而不是所有矿企。 此前我们提到过权益矿,也就是钢铁企业在海外控制某些矿山的股份,这样就算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中,按照国际价采购的铁矿石,也可以通过矿山盈利分红的方式返还给企业,冲抵增加的铁矿石成本。 假设中国某钢企没有权益矿的股份,别人30美元成本挖出来的铁矿石,卖我们100美元,意味着别人就要赚取70美元。 如果买下这个权益矿50%的股权的话,同样是30美元成本采购的铁矿石,可以出售100美元。 ![]() 【涉及铁矿石贸易,我国不再隐忍】 那70美元的利润中,我们还能分到35美元,满打满算只能被赚走35美元。 这样一来,矿石的价格提升之后,钢企用权益分红来赚钱。 当矿石价格低的时候,用炼钢来赚钱,总体上都是赚的。 日本当年就是这么玩的,权益矿一度占据了进口比例的60%。 可是日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比日本玩的还要高端,入股矿山算什么本事? 我直接入股矿企不就好了吗? 这样不仅卖给我的铁矿石,我能从中赚钱,卖给日本、韩国的铁矿石,我们也有钱可赚啊。 不说三巨头之一的力拓,我们就拥有14.99%的股权。 如果不是达到了澳大利亚监管的上限,我们的比例还会比这个高。 有了股份,说话就好使了。 在2019年,力拓和中企签署了人民币计价合同。 力拓很清楚,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无人可以阻挡,早晚都会涉足。 不如顺势而为,还能争取到长期合同的稳定订单。 至于巴西淡水河谷那就更好说了。 早在2017年,中国的钢企就已经和巴西淡水河谷签订了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合同。 在2019年,淡水河谷与国内钢厂签订了以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合同。 在2023年,卢拉上台之后,中巴实现贸易人民币结算常态化。 更别提在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个中国一手扶持起来的FMG。 要知道,FMG相比三巨头,在2003年才成立,根基比较浅。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前期举债扩张而陷入了危机之中,当时湖南钢铁趁机收购了部分FMG部分股权,成为FMG第二大股东。 从此之后,FMG就相当于是中国的白手套,帮助中企控制澳大利亚部分铁矿石资源。 如今,FMG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拥有5万公里探矿领地,主要储藏58%品位的铁矿石。 产品阵容强大,包括国王粉、FMG混合粉、超特粉等,年产量接近2亿吨。 属于产量仅次于三巨头的第四大矿企。 在今年的8月,FMG还从中国银团贷款142亿元,用于矿区扩产,计划未来以铁矿石偿还,无论是人民币计价还是人民币计算,一切都好商量。 很显然,这就是FMG要把自己和中国进行绑定了。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四家大矿企中有三家都支持我们,就算必和必拓再嚣张,我们也无所畏惧。 要知道,资本是没有国籍的,只要我国给出的利益足够大,淡水河谷、力拓与FMG不介意干掉必和必拓。 这样一来,他们是不是就可以独享中国的恩宠了? 我国也是看准这一点,根本不愁必和必拓不妥协,这也是我们会无比强势的原因所在。 只不过,既然必和必拓给脸不要脸,还想着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我们了。 第二,中国终于有了一个谈判的主心骨。 我国为何始终在铁矿石定价上吃了大亏? 原因就是从1998年撤销冶金部之后,始终没有一个机构,能代表所有中国钢企出面谈判。 在冶金部撤销之际,我们也曾想组建钢铁公司,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成立。 等到中国加入WTO之后,铁矿石进口量暴增,却尴尬地发现,中国连一个能牵头与矿企谈判的机构都没有。 一开始,我国也借鉴日本的做法,那就是新日铁主持谈判,安排最大的一家钢企,也就是宝钢与三巨头谈判,想以量换价,谈出一个相对便宜点的长期协议价。 结果宝钢虽然占据中国钢铁产量的10%,但是没有办法兼顾中国所有钢厂的利益,再加上铁矿石谈判中有跟风机制,导致谈判困难重重,便宜价格不仅没有谈下来,反而还涨价了。 从2003年至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每年的涨幅,居然达到了8.9%、18.62%、71.5%、19%、9.5%、65%,总价格足足飙升了337.5%。 而且在过去几年的谈判中,难度可以说是相当大。 随后我国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组织与三巨头谈判,但是由于协会对钢企的约束力不足,总有小钢企为了保证自己的铁矿石供应,而私下与三巨头接触。 除了主动泄密,还主动接受高价订单,最终让钢协的谈判功亏一篑。 在2010年,三巨头开始用普氏指数定价,铁矿石谈判更是成为钢企与矿企之间的业务对接。 毕竟,中国钢企一度达到数百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 再加上地方的就业、税收等冲突交织在一起,根本就没有一个声音,能统一和矿企讨价还价,只能被动接受普氏定价。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20年前我们就说要争取铁矿石定价权,结果争了20年,还是处于任人宰割的阶段。 直到2022年,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 这家集团的任务其实和稀土集团是一样的。 稀土集团誓要将稀土出口和定价权掌握在中国手中,增加对外谈判的筹码。 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则是为了整合国内钢铁企业的采购需求。 形成统一的谈判主体,然后增加中国对外谈判筹码。 那么从成立至今已经三年了,为何此前没有出手,而是在如今出手了? 很简单,那就是西芒杜铁矿要投产了。 因为中国铁矿石有了新的来源。 ![]() 【西芒杜铁矿石,预计11月出发】 为何我国近年来一直被几大矿商威胁? 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这个高品位的矿,只能从别人那里采购。 那我国为何不能到海外去找一些品位高,没有开采过的矿呢? 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由于三巨头长期把持国外成熟矿床的勘探和开采,这些年中国的海外找矿行动,不仅没有带来特别大的收益,反而还吃了不少亏。 直到西芒杜铁矿开发之后,才有了转机。 要知道,几内亚西芒杜铁矿被外界称之为全球最后一座待开发的巨型高品位铁矿,是力拓在九十年代发现并勘探,确实也发现了西芒杜铁矿的储量巨大、品位高、规模巨大。 只不过由于九十年代,我国还没有加入WTO,澳大利亚成熟的铁矿足够供应全球,然后力拓就将这个矿给藏起来了。 到了2008年,几内亚不干了,在他们看来,自己将探矿权和开采权交给力拓,你们却迟迟不开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就将矿区北段的1、2两块地没收了,转卖给了淡水河谷,力拓只保留了南区的3和4块地。 到了2014年,1、2两块地曝出丑闻,淡水河谷被迫退出。 当时我们已经入股力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安排接手。 随后我们接下了1块和2块矿区,并联合开发。 从此之后,我们拿下了西芒杜铁矿大部分权益,也让西芒杜铁矿成为中国海外拥有最大的、最好的矿床。 不要低估西芒杜铁矿对中国的意义,这个铁矿长度超过了100公里,探明储量是47亿吨,铁品位达到65.6%,部分区块可以达到66%至67%的极高品位。 更重要的是,西芒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出产的矿石,只能卖给中国。 为什么? 一个是因为西芒杜铁矿不像西澳铁矿那样就在海边,而是距离海边只有600公里。 是需要建设一条载重铁路和港口的。 而重载铁路和港口是谁修、谁运营的? 毫无疑问,当然是中国。 几内亚将铁矿石卖给中国,才能偿还中国基建的贷款。 另一个就是传统的铁矿石供应链应该是矿山破碎、港口装船、海运、目的港卸货,然后就是成品抵达钢铁厂。 这样一来,不仅要将高附加值的三级破碎环节,从几内亚转移到了中国,还省去了几内亚和外国投资人的丰润。 同时也让粗破碎的西芒杜铁矿石,不会再有其他人可以买。 只能出口给中国,不怕几内亚未来跳反。 眼下,西芒杜铁矿铁路、港口、隧道和矿机,基本上已经就绪了。 最快的话,会在11月份就有第一批铁矿石从港口出海,运抵中国。 而生产进入正规之后,西芒杜铁矿的供应量,可以达到每年1.2亿吨至1.5亿吨。 这个数字,恰好与必和必拓每年向中国出口的铁矿石总量差不多。 如今为何知道我们会在9月底暂停进口必和必拓的铁矿石了吧? 最大的原因就是备胎要转正了。 第四,供需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中矿集团成立的同一年,我们实施了一项基石计划。 这个计划有核心的三部分,一个是国内铁矿开发,到了2025年要比2020年增产1亿吨。二是境外新增权益铁矿,主要是以西芒杜为主。 三是废钢资源开发。 简单来说,就是以中国说了算的铁资源供应,替代和中国说了不算的铁资源供应。 减少对海外铁矿石的依赖。 其中除了国内矿正常、权益矿扩张之外,废钢是关键却容易忽视的一环。 在钢铁行业有个指标叫做钢材蓄积量,指的就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存有的钢铁制品总量。 目前我国钢铁蓄积量大约为130亿吨,位列全球第一。 人均钢铁蓄积量几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这代表着什? ![]() 【未来的铁矿石,要由中国说了算】 代表着中国很快就要面临钢达峰,一旦达到钢达峰,那么废钢就能支撑起整个国家钢铁产业的循环,成为钢铁冶炼的主要原料。 在2024年,中国大陆的钢铁产量为10.05亿吨,同比增长了0.2%。 但是全国生铁累计产量只有8.5亿吨,同比减少了1927.6万吨。 为何生铁产量下降,但是钢铁产量却增加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作为炼钢原料的生铁对钢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却下降了。 而钢铁产量增加主要是废钢支撑起来的。 那么用废钢炼钢有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省事。 要知道,铁矿石炼钢,是直接扔到电炉里烧成钢水,然后直接倒入连铸机就可以了。 简单、省钱还环保。 那过去我国为何不流行废钢炼钢? 因为电费太贵,电炉可是个电老虎。 可是如今呢? 我国全面铺开的光伏与风能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7亿千瓦。 已经超过煤电装机规模,规模上去之后,带来的必然是发电成本的急剧下降。 眼下,一些地方能把新能源上网电价做到光伏两毛、风电三毛,甚至还能赚钱。 如果风电光伏继续扩张,上网电价降到一毛多也不是不可能。 这些电发出来是必须要用掉的。 在社会总用电量不会有太大波动的情况下,过剩电能会降价给一些耗电大户使用。 这就刚好给那些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钢厂,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春天。 在2024年,全国废钢回收量约2.5亿吨,占据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一。 如果未来几年内,短流程钢厂扩产、报废补贴之下汽车的报废潮到来的话,废钢回收量很有可能会超过4亿吨。 这代表着,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不会再增长,而是会缓缓下降。 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毕竟,一个是国内铁矿增产和西芒杜铁矿的投产,会带来自主矿的供给增加。 另一个就是中国废钢利用规模扩张带来的总需求减小。 一增一减,再赶上中国房地产退潮带来的钢铁需求降低,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内减少3亿吨以上。 这样一来,澳大利亚就要崩溃了。 目前全球都有一个“大宗商品诅咒”,那就是大宗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大致是匹配的。 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中国需求上行的时候,如果不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那么全世界都找不到数量如此多的铁矿石。 可是如今怎么反过来了? 中国需求下降,如果澳大利亚不把铁矿石卖给中国,全世界都找不到客户能吃下这边3亿吨铁矿石。 你们总不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吧? 那我就减产一些,我自己不会怎么样,钢铁卖价还能再高一点。 但是澳大利亚呢? 这种供大于求的预期再经过金融、期货市场的放大,你的股价会跌多少? 你算过没有? 毕竟,在金主面前,只要不是绝对的垄断,最终还是要跪的。 只要买家能坚持住,能扛得住,最后扛不住的一定是卖家。 这就是特朗普贸易战的精髓。 那凭什么特朗普可以用这一招,中国不能用吗? 所以,此次我们选择极限施压,可是有底气的,不仅要必和必拓降价,同时还要利用这次机会,推行人民币计价,把铁矿石定价权掌控在自己手里。 我国酝酿了十多年,终于在2025年9月,打出了致命一击。 毕竟,全球的贸易纠纷,无非也就是供和需。 从2003年首次参与铁矿石谈判,被迫接受71.5%的涨幅,再到2009年力拓间谍案,中国屡屡吃瘪的原因,无非就是在那个大基建开始的时代,中国的需求太大了。 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 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会一直任人宰割。 面对铁矿的困局,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最艰难却最根本的路径。 从供需关系的根基入手,并重塑全局。 然后一大批钢铁人含着眼泪看着自己的厂子关停并改,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费效比。 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周旋于阴谋、背叛和敲诈之中,完成国家战略布局。 一大批工程师夙兴夜寐、烟熏火燎地研究钢铁生产降本增效。 最终搞出了一火成材,这种把钢铁成本压缩到蓝星极致的生产流程。 一大批中国探矿人在非洲密林、南美雨林、澳大利亚荒原冒着被毒蛇、疾病、战乱夺走生命的风险,探明海外铁矿储量。 一大批中国建筑工人在非洲的红土地上,从零开始建成矿山、铁路和港口。 当澳大利亚还沉浸在资源霸权的旧梦之时,我国已经通过供需革命,将实力转化为定价权的主导力了。 十几年的隐忍布局,终于在今日落子成局。 这场胜利远超商业范畴,这是中国从被动接受全球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的重要转折点。 矿石终将会融于钢铁,但是规则却铸就时代。 既然铁矿石可以用重塑供需来解决,那么其他领域呢? 是不是也可以? 在今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316亿美元,同比降低了33%。 在1月至8月,同比下降了13.5%。 在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在2025年可能会下降至10%以内。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1月至8月,中国向全球出口17.61万亿元,增长了6.9%。 这代表着,中国外贸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已经降到了极低,但是和全球的生意,已经做开了。 既然如此,美国还有什么筹码可以拿捏中国? 等未来人民币交易量增加之后,即便是甩开SWIFT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也许不远的将来,就是中美攻守易势的时刻,就和此次铁矿石反击战一样。 如果我们再次回望就会发现,这一切,我们早就开始布局了。 从一带一路再到RCEP,从亚投行到出口新三样。 从电商出海到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中国正在通过改变供需关系,来获得贸易上的主动权。 当货轮满载而归的时候,当人民币结算网络覆盖更多的国家时,代表着的不仅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转移,也是一个新兴大国对国际贸易秩序的重新定义。 对此我们可以说,永远不要小瞧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隐忍与战略耐心。 这个时候,国运如潮,唯顺势者能驭浪前行。 时代更迭,唯谋局者能定义未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美国已经是毫无筹码可言了。 面对我们的时候,已经是无牌可打了。 现在都已经凌晨了,您看到这之后,确定不给个打赏?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还有些道理,请一定不要忘了给我点赞、评论和推荐。 如果您把它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我自然是感激不尽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