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说了我的同事一个28岁的想躺平,找一份能干到退休的工作,另一个98年的也是这个想法,只想要稳定。 这让我想起来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J。她是我认识的能量最足,行动力最强的女生。我当年之所以会考研,就是在大三的暑假,和她在兰州拉面店吃面时,被她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的,然后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敲我宿舍门督促我去图书馆学习。 她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个小太阳的形象。上大学的时候,她曾经提过想要出国留学。没有想到,她在35岁的时候选择了自费留学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去澳大利亚学习计算机。我们都是学文科出身,她跟我一样本科读新闻学,后来她去北京读研,还是新闻学。万万没想到,她居然去国外读计算机。 她去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读书。聊天中,她提到,那里真的是蓝领天堂,她把多年工作挣的钱用来留学,两年读书光学费需要50万,假期就留在那里打工,赚取生活费。 她打了几份工,去的还是工资相对低的中餐馆,打半天工大概是五六百元人民币,如果去当地餐厅,工资更高,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3刀一小时。 她提到,那里对女性真的太友好,所有的公共厕所都有卫生巾免费提供,连她住的宿舍也是。所以她去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买过卫生纸和卫生巾。 找工作没有所谓的女性就业歧视,为了维持性别平衡,有时会倾向招女性。也没有年龄歧视,简历上不贴照片,不写年龄。对方关注的往往是能不能做和签证问题。 我们还聊了其他一些有的没的。我最主要的感受就是钦佩她的勇气和执行力。在我身边很多人不到30岁就放弃自我探索,恨不得一生就只有稳定二字的时候,她选择了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肯定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如果工作存了几十万之后的第一个想法绝对是买房子。 单纯从回报而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极有可能成为一笔失败的投资。假如她学完回国发现还是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安身立命呢? 我认为,这就是不同人在看待问题的不同之处。她现在选择做的就是她想做的,如果生命不浪费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生活有什么意义? 视野狭窄的人永远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以为世界的运行规则本该如此。 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也在加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当我们关注一类信息,就会不断的被推送同样的信息。比如,你关注失业裁员信息,就会不断接受类似的信息,这会让你进一步肯定自己的认知。看似本应该开放多元化的互联网信息,最后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是我们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并没有带来认知的拓展。 最后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就会被自己的认知局限。 20多岁一定买房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结婚一定要生孩子吗?35岁就不能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吗? ![]() ![]() |